跳到主内容
  • 技术缠结的制度、反社会行为与预演式动态治理研究
    2021-07-22 09:07

    在技术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的布莱恩﹒阿瑟曾指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有一个一般规则:给定任何一个系统、任何制度,总会有人找到令人事先意想不到的方式,利用它来谋取自己的私利(阿瑟,2018,第166页)。这是一个一般设定。对进一步的研究来说,重要的是揭示在怎样的条件下,怎样的制度系统会产生怎样的被利用的漏洞。邱泽奇教授的论文“技术化社会治理的异步困境”以对“技术化社会3.0”的深刻洞察,抓住“技术作恶”这一重要的现象,对技术创新、应用和社会制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与二者间迭代速度差异密切联系的治理的“异步困境”问题。这是一个时代性问题,这个时代是人类正在步入的新时代,其特征正在开始显现。这个问题对社会理论的深远影响自不待言,对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或者是有待深化、或者是全新的问题。经济社会学将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邱教授提出的问题将会引出一系列些需要经济社会学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列举几个加以初步讨论。

  • 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
    2021-06-25 09:06

    本文借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析方法,引入时空经验的视角,以鲁东地区山县为例来理解县域内进城农民家庭的“城乡两栖现象”。本文发现,交通与通信技术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变革带来了人们关于县域内时空经验的变化。而在将这一新的时空经验编织进日常生活的同时,进城农民基于村庄内的旧有惯习,将关于家庭的“终生筹划”“拓扑”至跨域村庄一县城的空间中,从而呈现一种“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的形态,县域内的城乡关系结构由此出现一体化的特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上述发现对于城乡融合的体制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跨越代际数字鸿沟
    2021-06-11 03:06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不只是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更重要的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带来人口结构的本质性变化,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关注焦点的转变。一方面,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亟需在公共政策上重视老龄人口资源,消极养老不仅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也是对老龄人口社会价值的忽视,更是对老龄人口作为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在不同人群之间产生了新的社会不平等,超过人口总数1/4的老年群体是数字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挖掘老龄社会资源价值的同时,为老龄社会人口赋能,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 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
    2021-05-07 08:05

    人口老龄化与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交融发展加剧了老年群体在融入数字生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此构建老年数字鸿沟治理体系刻不容缓。基于数字鸿沟和知沟理论视角构建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具体解析数字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的具体表现、形成根源及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明确老年数字鸿沟治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和技术效率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参与式治理、包容性治理、全方位治理、可持续治理为主要理念,将数字鸿沟治理的主要目标设立为普遍消除信息技术门槛、实现全体老年人公平发展、老年人数字化社会融合程度全面提升。此 外,进一步阐述了老年数字鸿沟治理思路和战略构想,主要包括顶层制度建设、数字基础接入设施建设、线上与线下适老化建设、信息能力与素养建设和年龄友好环境建设等。

  • 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2021-05-06 02:05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近日公布,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

    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引起广泛关注。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

    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面对这一新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整体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口年龄结构变迁: 主要特点、多重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2021-04-24 02:04

    2021 年 5 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反映了我国人口发展已经出现重大转向,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反映人口新国情的重要维度,其变动势必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和政策走向,因此亟需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本文基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特点和多重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在纵向上少儿人口占比逐渐减少,劳动力人口占比持续增加,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高龄化趋势明显;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年轻型 - 成年型 - 老年型”的重要转向;总体人口年龄结构上呈现老年型,但各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差异性。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势必带来人口、经济、技术、文化上的多重影响。面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我们应秉持着稳总量、调结构、化风险、促均衡的应对思路。下一步策略需要积极应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首先放开生育控制,构建全人群、全生育周期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其次加速“数量 - 质量”的劳动力偏好转型,发展知识型、创新型经济;最后营造老年宜居环境,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 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理念突破、脉络演进与体制再构
    2021-04-11 12:04

    立足中国老龄化新国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既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无疑与贯穿人口老龄化新形态、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强国方略下人口发展目标战略选择和多元共同体共识的理念突破高度相关。一方面,从行动到战略的脉络演进的历史层面看,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既是人口公共政策体系拓展、升华与完善的浓缩和写照,也是国家治理水平日趋现代化的现实样本;另一方面,从行动到战略的体制再构的实践层面看,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无论从战略定位、战略内涵上,还是从战略支撑、战略体系上,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样貌、理论形态和逻辑体系。

  • 中国新女性的自我成长
    2021-03-25 12:03

    独生女作为新型中性化养育方式下成长的一代女性,以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成长能力建构出越超传统的自我价值期望、新型的性别关系和坚实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重新建构社会性别观念、性别关系和性别自我认同具有深远意义。新女性的人生经历将有可能开创中国本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实践,为国际社会性别平等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经验.

  • 自动驾驶中的社会行动主体分析
    2021-03-15 09:03

    电车难题向自动驾驶技术 L5 场景的延伸会带来一个新难题:伦理和法律责任主体缺场。对此,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先进国家在规制上形成了两条路径:真人驾驶员路径和算法驾驶员路径。前者解决了主体缺失难题却不适用于 L5 场景,后者适用于 L5 场景却没有解决主体缺场难题。L5 场景的主体缺场,在本质上是社会行动者缺场,确认 L5 场景的社会行动性质有助于我们从社会互动逻辑出发寻找缺场的社会行动者。研究表明,L5 场景缺失的主体其实是一个社会行动者关系链,处于前端的是自动驾驶车辆的制造商。

  • 分家和反馈模式
    2021-03-13 01:03

    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反馈模式”的社会基础进行考察,发现中国过去和当前都是以小家庭为主要的家庭形态,反馈模式是在这些小家庭之间而非小家庭内部进行的。反馈模式正是在分家之后维系这些小家庭的家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这些小家庭在直系五服的范围内组成“直系组家庭”,向外延伸构成了小家、大家、国家等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形态。

  • 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
    2021-03-02 11:03

    本文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为背景和对话对象,讨论与此现象有关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实践指向。本文对本体论进路的选择性梳理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在这一多源思潮中的特别视角。本文认为,本体论转向是由多来源的实践活动引发的运动,本体政治以及当下的积极行动人类学或直接行动是其在现实层面的回响。本文最后讨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论视野,强调中国的本体论人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实践动力。文章以日常语言视角下的地势研究为例,讨论这一论说与金岳霖日常语言实在论的契合及其与当代日常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当下的人类学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以本体感知去看见传统人类学的“事情”。

  • 算法向善选择背后的权衡与博弈
    2021-02-25 02:02

    算法在不断提高人类生产、生活和治理效率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困扰,一些负面影响甚至被归咎于算法。其实,算法并非在当下突然产生,而是一份社会历史遗产。在算法的演进中,古典算法和传统算法都曾给社会带来困扰,最终还是社会力量主导了算法发展的方向,让算法回到了以人为本的向善。算法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为市场立规,可运用算法向善 ;为企业谋发展,并非与算法向善相抵触。

  • 大变革时代福利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政策的中国道路
    2021-01-29 01:01

    本文从当今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出发,在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理论探讨和分析了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全球风险与大变革背景下社会政策的中国道路问题。作者指出,基于文化传统与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中国在社会政策实践的制度与模式既要吸收国际经验,也需要保持必要的制度惯性与内在性,以平衡自身发展要求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 村庄防疫共同体的形成与基层治理策略
    2021-01-07 02:01

    以农村基层防疫为背景,从个案村庄防疫过程的“社会事实”出发,运用“过程 - 事件分析”对赣南沅边村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进行考察,着重探索了村庄防疫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发现,在具有较强集体信任基础的农村地区,村委会和精英村民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策略进行动员,最终形成了以村委会为核心,精英村民为骨干,村民广泛参与的多层级村庄防疫共同体,有效阻断了疫情的蔓延。村庄防疫共同体的形成建立在全体村民利益基础之上,乡村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共同体形成的组织保障,村民的共同情感和村庄认同是维系共同体的纽带。村庄防疫共同体以情感纽带为内核,是在特定的疫情威胁中村民为共同抵御风险而形成的复合型功能共同体。

  • 中老年人体质指数对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的影响探究 ———基于 CHARLS 数据的验证
    2020-11-26 02:11

    为客观探讨我国中老年人体质指数( BMI)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的影响,选取 2011 年和2015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CHARLS) 45 岁及其以上人群共 6175 案例,以 2011 - 2015 年 ADL 变化情况为因变量,BMI 为自变量,年龄、性别、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报经济状况、患慢病数量、吸烟、饮酒作为控制变量,采用无序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模型,探究 BMI 对 ADL 变化的影响机制。随后将 ADL 各项活动的变化情况作为因变量,明确 BMI 对 ADL 各项活动变化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女性、未受正规教育、农业户口、经济水平贫困、患慢病数量较多的人容易出现活动能力恶化。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BMI 值对 ADL 变化具有显著影响,BMI 值每增大 1 个单位,ADL变差的概率相对于不变的概率增加 2. 3% ( RR 1. 023,CI1. 002 - 1. 045) ,更容易发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下降。而相对于正常体质,非正常体质( 偏瘦、超重和肥胖) 对 AD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