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从“意识三态观”看国家知识、民族教育 与文化身份的关系

作者: 钱民辉 2018-01-14 12:01  文化社会学
学术是自由的,但研究是严谨的。民族教育的研究中自由是有的,但严谨还缺乏。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在本土理论缺位的情况下,盲目引进西方理论去研究、理解和解释中国的民族教育,不仅不能真正做到理解,反而常常会产生误解和误识,并会在实践中误导。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将西方教育社会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的教育知识社会学思想和关键术语进行分析。其次,在厘清西方理论、术语产生的制度和学术背景的前提下,指出了西方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解释存在着局限性和失配性。最后,从“意识三态观”的综合视野,对国家知识、民族教育与文化身份及其相互的关系做出了分析。


相关文件
  • 从“意识三态观”看国家知识、民族教育 与文化身份的关系  (256 KB)
 阅读下一篇
从对非洲卫生援助中解读中国符号

中国对非洲提供卫生发展援助的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是外界理解中非关系的重要渠道。既有的研究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构建主义等视角对卫生发展援助进行了阐释。对文献的研究发现,针对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国内外的讨论聚焦在援助动机、援助效果和援助影响等三个维度,由此引申出中国符号的意义争论。在乌干达进行的实证研究显

 阅读上一篇
三秩归一: 电商发展形塑的乡村秩序

和谐的乡村秩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社会、政府是影响乡村秩序的三股重要力量。文章以一个村庄的电商发展为案例发现,返乡创业人口触发了乡村秩序的重塑: 电商为小乡村带来了大市场,大市场推动了乡村的经济生活的重组,建构了一个线上线下开放的经济秩序; 经济秩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