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如何理解社会政策的历史质与时间性?———一个历史社会学的视角*

2025-01-28 03:01  经济社会学
摘要:  半个多世纪前,赖特·米尔斯在阐述“社会学的想象力”时,曾对居于支配地位的宏观社会学忽视对历史的运用和过于侧重宏大叙事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社会学的历史转向或历史维度的关注显著增加。然而,如何理解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历史要素,如何认识时间性对社会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的“历史质”概念出发,结合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等有关“时间性”概念的讨论,阐述下列问题。第一,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干预活动,社会政策的内核是一种基于民生的政治活动,其本质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动者对社会问题的干预。第二,在社会政策过程中,蕴含这一过程的“历史质”,是在一个变化的社会结构与情境条件下,行动主体参与和发挥能动性的状态与能力;而“时间性”则是社会政策过程本身的一种附着属性,是确立行动者与结构的核心要素,它奠定了时间中的社会政治的基础及其发展轨迹。第三,从“历史质-时间性”的维度探究中国社会政策的传统与流变。四十多年来的社会政策发展,彰显了政策干预作为一种历史体制的国家实践所具有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关键词:  社会政策;历史质;时间性;历史社会学
作者: 熊跃根


相关文件
  • 如何理解社会政策的历史质与时间性?  (1 MB)
 阅读下一篇
短视频使用对农村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探究

在信息化与老龄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不断深入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其中,短视频以便捷娱乐的鲜明特点得到了迅速推广,尤其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然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产品,一方面无差别地对所有人开放,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原有的不平等结构。因此,研究旨在探究短视频使用对农村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群体差

 阅读上一篇
生育保险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探究——基于2022年CFPS数据的检验

近年来,我国育龄女性生育意愿持续走低,生育保险制度作为中国式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的制度之一,能否有效减少育龄女性生育的后顾之忧,进而提振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水平,亟待实证检验。基于202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二元Probit回归和工具变量方法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生育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育龄女性生育意愿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