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2025-08-29 08:08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承载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作出全面部署,旨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承载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作出全面部署,旨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这是继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央层面对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

  《意见》明确提出,在推动相关工作时,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这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一脉相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雪松认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了城市的价值取向不在于单纯经济指标增长,而在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基于这样的价值理念,《意见》提出多项目标要求: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涵盖了多项配套举措。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方面,《意见》提出要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同时,要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控制超大城市规模,疏解非核心功能,并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认为,可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特别是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实施,根据重点城市自身发展能级、区域城镇特征,统筹推进核心功能集聚发展和非核心功能辐射扩散,实现集聚和辐射的高质量动态平衡。

  为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意见》强调要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同时,要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摸清资产资源底数,改造利用存量房屋和低效用地。此外,还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高国力表示,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把相对低效、闲置的资源焕发活力,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国家层面应探索空间增长弹性管控机制,建立城镇开发边界检测、评估、调整机制,保障实际需求大、空间绩效强的重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方面,《意见》特别提出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升住房全链条水平。同时,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和功能,加强地下空间利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健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服务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为促进城镇之间公共资源配置和福祉的均衡化,可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创造高水平的生活。

  《意见》还提出要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

  李雪松认为,进入智能化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在智能技术发展上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可为构建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格局作出贡献。

  在充分发挥智能技术规模优势的同时,李雪松也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关注智能技术可能加剧的技术鸿沟,避免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

 阅读下一篇
中国南北方多维度破解大豆难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与进口国,中国大豆产业动向一直被外界关注。在美国挑起贸易战后,《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油料所),在和南方大豆育种团队对话时,几位骨干平静表示:“很早之前,已经意识到大豆供需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为攻克难关做准备。”传统上,全国大豆产区分为北方、黄淮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