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介入,还是不介入? 这是一个问题?———关于人类学介入客观性的思考

作者: 朱晓阳 2018-07-14 12:07
讨论介入人类学不得不直面的核心问题: 研究者介入的行动和倡导的价值主张是否具有客观性? 研究者的介入是基于个人的经验、经历、情感以及实质的或象征的利益,在此情况下其活动及其后果如何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 为此从科学研究应坚持“价值中立”立场这一信条开始。这一立场是坚持科学研究与价值介入有区别的关键。指出在坚持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前提下,上述问题是无解的。直到最近一些年出现“本体论转向”才使上述问题的消除有了新的思路。从当下人类学本体论视角,事实与价值纠缠不再被视为认识相对主义,而具有本体性意义。建议介入人类学者,首先要按照传统人类学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和观察———这是对物理对象研究的要求。通过深入调查从而获得对包括当地社区、人和周遭世界的理解和同理心。其 次,研究者需要与当地说话者对话,要与当地人民一起工作。双方在面对共同世界基础上进行彻底解释。再次,在调查研究和一起工作基础上,试图确认和解决问题。


相关文件
  • 介入,还是不介入? 这是一个问题?  (416 KB)
 阅读下一篇
金融和技术变迁给治理带来哪些挑战

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刻影响。技术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城市、乡村的秩序和社会结构。从典型的社会学视角来看,也改变了市场、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联结和组织关系。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即与风险一词紧密相连。金融不仅给个体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

 阅读上一篇
社会变革与政治社会学

本文聚焦政治社会学研究对四十年中国社会变革的回应:中国的社会变革之所以避免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主要不是依靠正式制度的变更,而是依靠名实分离的基层实践。一方面,中国特有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利于社会中不同的类别和身份群体形成广泛的互赖关系,借以互换或共享资源,宏观上降低了大范围冲突的聚集联合。另一方面,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非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