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 数智时代的零工经济:不止于一场工作的革命
    2020-08-24 08:08

    2020年全国“两会”上总理专门讲到“零工经济”。当“零工”与“经济”两个现代概念组合在一起时,人们通常会以为“零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实,早在2014年,已有文献把无雇主劳动的经济称为“零工经济”,马尔卡希的《零工经济》这部具有媒体效应的书则使零工经济更为大家所熟悉。维基百科解释,“在自由市场体系中,临时职位是常见的,企业组织与独立工作者签订短期合约,这样的产业生态被称为零工经济”。其中,“零工”(gig)是英语俚语,通常指音乐表演或舞台表演等特定时段的工作。由此引申的零工经济从业者通常指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派遣工以及临时或兼职的企业雇员。也许人们太过习惯于工业社会伴生的岗位工作

  • 从村庄生计到文化自觉: 费孝通和关于 “ 民族复兴”的社会学
    2020-04-29 01:04

    从《江村经济》伊始,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历时态全球化进程中 的中国命运的关注和反思。本文希望以“民族复兴”这个概念为切入点,将费先生对历时态全 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命运的关注,纳入一个特定的时空社会学框架之中进行解释。论文具体分 析了如下五重历时态: ( 1) 1911[1840]—1949,两半社会( 半封建半殖民地) 和中国的早期现 代化,对应的是费先生早期的村庄生计研究( 以江村研究和云南三村研究为代表) ; ( 2)1949—1978,历时 30 年的制度性隔离( 以及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复兴”之基础的多重结构性牺 牲[structural sacrifices])

  • 长寿时代中国百岁老人死亡风险影响因素探究
    2020-04-27 03:04

    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助力中国进入了长寿时代,其突出特征之一是百岁老人数量不断增多。百岁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特点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利用 CLHLS 调查获得百岁老人的健康和死亡数据,基于 Cox

  • 乡村振兴与城乡关系再探索: 人口生计何以可转换?
    2020-04-24 09:04

    人类的近代历史表明,城乡关系格局是一个国家现代形态的基本指针。伴随现代国家发展,人们的生计模式会不断转变,也是社会福祉迈向平等的机会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空间从以乡村为主转向以城市为主,人们的技能来源从以经验积累为主转向以公共教育为主,人们的社会福祉从以家庭或家族为主转向以国家为主。归纳起来,这些转向即人们的生计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生计来源、生活方式、社会福祉的系统性转变,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根本性区别,核心是生计模式的本质转变。如果说技能来源和社会福祉是人们生计模式转变的内在形态,那么,生产方式和生活空间则是生计模式的外在表现,从农业到工业,从乡村到城市,正是城乡关系的外显形

  • 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与抑郁的关系探究
    2020-03-28 12:03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简单交往型、智力参与型、健身锻炼型、团体组织型、助人奉献型五种类型社会参与对我国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并探究了背后可能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显示,简单交往型、智力参与型、健身锻炼型、团体组织型社会参与能够显著降低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工具变量回归模型验证了智力参与型、健身锻炼型社会参与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因果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参与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城乡差异。机制分析证实,社会参与能够通过改善心理健康、提高身体健康、提高个体获得支持的可能性等机制降低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

  • 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自评健康影响机制探究
    2020-03-10 12:03

    本文利用 2016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借鉴以往经典相关理论,尝试探讨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居民互联网使用对其自评健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 主要作用途径之一是信息获取机制。进一步使用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方法( CMP) 控制内生性后,所得结论依然 较为稳健。同时发现互联网使用时间与居民自评健康之间呈现“倒 U 型”关系,过度使用互联网可能不利于健康。异质性分析结果还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不同世代的健康效应差异并不显著,但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者 的健康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可能有利于缩小健康不平等。研究结果对于在互联网时代和“健康中

  • “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国海洋城市的内涵、类别及发展前景
    2020-03-02 12:03

    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洋城市的内涵、类别及其发展前景为主要研究问题,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具体化为对其载体——海洋城市的讨论,对中国海洋城市的内涵、类别、定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中国海洋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建设中国海洋城市进行讨论,提出了明确海洋城市的定位和制定中长期规划、培养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等建议。

  • 复杂性研究与 拓展社会学边界的机会
    2020-02-20 10:02

    在讨论复杂性与社会现象关联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探索复杂性的方法及其演进,回顾了社会学家们对复杂性的探索与贡献。伴随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社会现象与复杂性的关联更加密切,给社会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学家们了解复杂性研究的相关知识与进展,积极参与其中,是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拥抱复杂性也为拓展社会学边界提供了新的机会。

  • 差异化需求、信息传递结构 与资源依赖中的组织间合作
    2020-02-11 04:02

    资源依赖理论在解释组织间关系时关注组织间的双边权力,当其被置于组织网络结构中时,经典的权力机制是否还具有解释力?本文以在线教育组织为案例,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组织网络结构对组织间资源依赖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个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组织网络中,用户通过表达差异化需求,组织通过改变信息沟通结构,实现了组织间的目标协同、信息共享和信任增强,突破了经典资源依赖理论的权力机制,形成了资源利益基础上的合作机制。

  • 人口负增长时代特征、影响与应对专题研究
    2020-01-12 09:01

    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之治”新时代。站在“中国之治”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却呈现出前所未有复杂多变的新格局,其中特别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将是深远及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

  • 动荡岁月的韦伯与德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1890 -1920 年)
    2020-01-03 10:01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家对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兴趣不减。然而,针对韦伯的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关联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韦伯的主要文本和相关历史素材,讨论在1890-1920年这段动荡的岁月中,韦伯的学术及政治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的联系,进而深入理解韦伯的政治理念如何影响当时德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辩论与发展方向。在动荡岁月和生命最后阶段的韦伯,一直没有停止对学术与政治主题的思考,也从未放弃作为教师的治学理性和作为政治参与者的热情。但是,韦伯作为一个理性的自由主义者,也充分意识到政治自身的局限性,他明确提出政治的不可能是基于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社会政策

  • 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理念与变革时代的 社会政策:对理解当代中国的启示
    2020-01-01 10:01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和社会学的先驱,马克斯·韦伯的思想遗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依然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韦伯的代表作和重要的历史线索及相关研究文献出发,深入论述了韦伯的政治理念与德国社会政策(或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关联,阐述了韦伯思想中一贯的政治理念与变化地历史环境对德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韦伯的思想遗产对转型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意涵。

  • 两种调查视角下流动人口 结构的对比分析
    2019-09-14 12:09

    文章以 2015 年小普查数据为基准,比较了 2015 年流入地和流出地两种调查地点下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反映的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并从调查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各种可能的调查误差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 流出地调查得到的年龄、婚姻和流动范围结构以及流入地调查得到的居住时间结构更接近小普查; 流入地调查中的女性人口以及流出地调查中的短期流动人口和男性人口可能被过度抽样; 两种调查都偏重于低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相对忽略了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从调查方法论角度看,不同的应答者是调查误差( 特别是测量误差)

  • 连通性:5G 时代的社会变迁
    2019-09-07 10:09

    首先,须明确一个从纷繁复杂社会事实中提炼的观点:不是5G 带来社会变迁,而是5G 为社会变迁提供了前提条件。技术本身不带来社会变迁,把技术应用在社会各层次和范围才带来社会变迁。笔者将从连通性①视角入手探索社会变迁的演进,把5G 作为影响连通属性的变量,来探讨5G 如何改变连通属性,进而如何改变社会变迁的前提条件。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乡养老 服务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2019-07-05 08:07

    21 世纪之后,加速度的人口老龄化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项新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长期战略选择。鉴于上述宏观背景,国家明确提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进而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也成为政策决策者、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为此,本专题刊发的三篇文章重点关注人口老龄化新国情背景下城乡养老服务模式差异性及其发展前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