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内容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首页
  • 新闻
    • 学术新闻
    • 社会观察

    聚焦学术,关怀社会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 教研
    • 学者
    • 课题
    • 论著
    • 咨询
    • 教学
  • 活动
    • 学术会议
    • 学术讲座
    • 学术交流
    • 活动实录
  • 期刊与数据
    • 《中国社会研究辑刊》
    •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 《工作论文》
    • 期刊聚合
    • 学术数据
  • 图书馆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1. 社会学人类学网
  2. 正文

本体观人 :重温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2022-01-20 02:01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一方面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经验的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事实,另一方面来自关于人和世界、精神与异化、类本质以及实践 / 生产本体论的影响。在哲学人类学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本体论人类学之间的联系来自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这种联系已经受到当代人类学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关于资本主义的辩证形式分析,对于当代人类学研究国家、权力和阶层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人类学中的“积极行动人类学”和“本体政治”也有直接联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本体论,类本质
作者: 朱晓阳


相关文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f  (2 MB)
 阅读下一篇
“我是想站着,还把钱赚了”——数字时代“不躺平”的前提是劳动尊严

在中国文化里,勤劳是人尽其力的实践形态,是尊严的来源。勤劳的内涵不同,尊严的获取路径也大不相同。让劳动不只获得货币报酬,还依然享有尊严是数字时代的难题,数字时代同时赋予个体劳动者和数字平台企业获取尊严的工具。与此同时,倡导劳动光荣也是数字时代的命题,躺平绝不是获得人之尊严的路径;当然,劳动的尊严也是“不躺平”的逻辑前提

 阅读上一篇
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

基于 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 Logit 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 问题。 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

  • 关于SAChina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站点导航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
Copyright © 2002-2018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京ICP备05065075号-21

登陆SAChina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忘记密码?
 搜索SAChina
微信扫一扫
回到顶部